论文全文 - 第29届CIMAC会议 未指定分类
过去十多年来,发动机的瞬态性能已经在船用和陆用领域扮演主要角色,成为终端用户在商业项目的考量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纯气体和双燃料2种燃料形式的稀薄燃烧天然气发动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其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战略产品。气体机与柴油机在技术上容易比较的一个方面就是加载能力。由于气体机稀薄燃烧对空燃比较为敏感,因此其负载瞬态变化性能会受到限制。
过去的研发主要针对改进气体机在起动、加载步长及转速稳定时间的性能。本文对瓦锡兰在相关开发中的最新成果,具体包括灵活的硬件如可变正时和共轨燃油系统,以及实时的缸内空燃比或增压压力的瞬态补偿控制脉谱等智能软件的开发。
开发的技术方案已经在瓦锡兰相关纯气体机和双燃料机,从小缸径(例如Wärtsilä 20DF)到中等及大缸径(例如Wärtsilä 34SG, 31SG, 46DF, 50DF)等的开发过程中被验证和改善。能实现的技术提升主要依赖于灵活性硬件的应用情况。举例来说,在最好情况下,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可以减少至少50%的发动机从零到满负荷的加载时间,有时会比柴油机更好。
这些技术的开发最终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发动机动力高可靠性的需求(例如数据中心的备用发电机组、挖泥船等)。本文对研发过程进行了介绍,同时展示了成功的用户案例。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