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混合动力与先进汽油机技术
    某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在台架耐久试验过程中出现振动过大问题,拆解后发现齿轮发生点蚀,轴承也有磨损。对振动数据进行阶次分析发现和驱动电机输入轴回转阶次吻合,对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振动异常阶次是由驱动电机输入轴齿轮点蚀引起的。进一步对齿轮点蚀进行FTA分析,发现齿轮修形偏差是造成齿轮点蚀原因。通过接触斑点试验并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确认了齿轮点蚀原因并进行了优化。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能源、燃料与润滑油
    本文针对国Ⅵ发动机的排放要求,研究了两种不同开发策略,分析其优劣性及开发难点,并针对开发中的问题进行实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开发策略的应用前景。本文认为,由于国Ⅵ法规排放限值非常小且有车辆测试的环节,其一致性是所有策略都需要关注的。在目前的两种开发策略中采用EGR(废气再循环)的排放风险较低,其应用难度主要在不同工况气量的准确控制,采用高效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其应用难度在于尿素分布均匀性及结晶的控制。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能源、燃料与润滑油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润滑油产生燃油稀释现象,并直接影响润滑油的抗磨、清净等多方面的性能,却缺乏发动机台架评定试验方法。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在一款增压直喷柴油机记住上,开发台架评定试验方法,对燃油稀释的工况下润滑油的高温清净性能、抗磨性能及蒸发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方法满足评定的要求,评定结果可以指导润滑油配方的开发。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混合动力与先进汽油机技术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增加更有效的控制系统是提高混合动力发动机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些控制系统往往需要反馈信号,如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它是评估发动机工作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建立高精度的IMEP预测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通道神经网络结构设计方法,以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为基础预测混合动力发动机的IMEP,并应用灰狼优化(GWO)算法寻找最佳断点对初始数据集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后的数据通过不同的通道输入到各种MLP。本文中的数据都是收集自比亚迪的1.5L混合动力发动机。通过实验测试,所提出的基于多通道MLP网络的软传感器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RMSE为0.3177,89.495%的数据都在行业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混合动力与先进汽油机技术
    电机气隙是保证电机功率密度和NVH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尺寸链涉及零件及尺寸众多,分析难度高。集成式混动箱要兼顾齿轮啮合和电机气隙,难度更高。本文基于 cetol三维公差分析软件对相关零件的尺寸公差进行优化,在保证气隙公差带要求的同时降低工艺难度,降低成本,提高零件的合格率,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智能动力
    液力变速箱中液压油的压力对换挡控制和传动特性具有重要作用。该压力信号主要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获得并传输到变速箱控制器,由控制器中的控制策略来对该信号进行诊断与管理。受制于控制器的计算资源,变速箱无法全面开展压力信号的诊断分析。本文提出在传感器端增加一个控制节点,该节点能够实时处理压力信号,基于物理模型和数据序列模型预测诊断的方法,对该实时信号进行可信度评价,并基于信号的异常强度方法进行传感器的诊断。通过本文设计的新型压力传感器,完成传感器的信号、可信度以及传感器的故障信息的传输及处理,从而有效降低变速箱控制器的运算负荷,实现压力信号的有效诊断,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智能动力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在传统趋近律下容易产生抖振、转速动态响应差以及外部负载和内部参数等扰动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趋近律,基于新型趋近律和非线性扰动观测器,设计一种滑模转速控制策略。使用该趋近律设计速度环滑模控制器,实现转速跟踪控制。为提高转速跟踪控制的精度,设计非线性扰动观测器估计并补偿系统的扰动,同时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对控制律进行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趋近律,新型趋近律的系统状态变量的任意初值可以快速收敛到零点,有效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和减小系统的抖振;基于新型趋近律和非线性扰动观测器设计的滑模转速控制策略,当电机转速设定1000r/min,负载转矩为5N·m时,转速波动减小了12r/min,调节时间缩短了60%,稳态误差为±2.5r/min;在改变电机参数情况下,最大转速波动为8r/min,转矩波动为±2N·m,该控制策略可以快速跟踪目标转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能源、燃料与润滑油
    为深刻揭示生物燃料燃烧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机制,特别是不同来源氧元素在氧化过程中的耦合作用及其对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文章针对生物燃料构建了具有氧元素追踪溯源功能的可综合多维因素的燃烧反应复杂网络,并基于网络可视化与网络分析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 通过将反应/关系网络中的以反应相为节点的属性与各动力学因素进行映射, 并基于不同的动力学研究目的采用相适应的网络布局,直观定性地显示了各反应相的动力学状态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其与热力学参数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地,基于网络分析算法,定量、系统、高效自动化地识别了全反应历程的典型重要阶段,研究了影响控制这些阶段状态与演化的的复杂网络动力学机制。采用氧标记算法,描绘了不同来源氧元素在反应燃烧历程的迁移路径,并基于此定量地研究不同氧元素的在各反应阶段影响程度及其相互间的耦合作用。 复杂网络动力学与燃料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交叉结合,并采用所开发的特定元素/结构标记追踪方法,可以实现对决定燃料燃烧特性复杂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系统层面的研究,但目前适用于反应生成类型的网络的分析方法较少,在进一步地研究中应针对此类型网络开发更多更深入的网络分析方法。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能源、燃料与润滑油
    利用实验和模拟方法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探究氨气预混能量比和聚甲醛二甲醚(PODE)喷油时刻对PODE/氨气R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氨气能量比从13%增加到28%,着火时刻大幅延后,换热损失大幅下降,导致发动机热效率提高7.9%。提前的PODE的喷油时刻降低缸内燃烧温度,导致HC和CO排放增加,燃烧效率降低。但由于换热损失降幅更为显著,因此发动机指示热效率仍然升高。影响NOx排放的因素更为复杂,其受热力型和燃料型两种NOx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氨气比例增加,先是燃料型NOx发挥主导作用,NOx排放逐渐增多。随后氨气比例持续增加,燃烧温度逐渐下降,热力型NOx转而发挥主要作用,因此NOx排放反而减小。虽然PODE/氨气RCCI属于低温燃烧模式,但其产生的NOx排放始终较高,因此有效降低燃烧产生的NOx排放有待进一步研究。
    查看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智能动力
    以对流换热与导热微分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后处理温度模型,对载体、管道以及内部气体温度进行了估算。通过WHTC试验验证可知,该模型的预估温度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可以用于预估非再生情况下后处理内部温度,提升后处理温度控制的可靠性。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