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墙报交流
    为了揭示氨燃料的添加对氨/柴油双燃料(ADDF)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与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在低负荷工况下,针对不同氨能量分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氨的燃烧特性较差,对柴油着火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氨能量分数的增加,双燃料燃烧滞后,滞燃期与燃烧持续期显著增加;氨能量分数为60%时,缸内燃烧恶化,指示平均有效压力仅为纯柴油燃烧模式的31.2%;同时氨燃料的引入降低了缸内燃烧温度,CO、HC与未燃氨排放增加,掺入氨燃料后CO2排放水平明显降低,相较于纯柴油燃烧,氨能量分数为60%时,可减少50.2%的CO2排放,然而却增加了N2O的排放,这抵消了氨燃料的减碳效果;不完全燃烧是限制低负荷工况下发动机热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氨能量分数从0增加至60%时,ADDF发动机的热效率从30.2%降低至26.1%。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3 内燃机“高效、低碳、清洁燃烧”学术年会 测试技术分会(第三分会场)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替代燃料的使用将会是一个趋势。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醇类燃料的高汽化潜热和低十六烷值等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燃料的雾化蒸发以及燃烧性能。利用热障涂层的隔热作用可以抵消醇类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在一台增压内燃机上对比分析了热障涂层与掺混燃料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丙醇的加入延长了滞燃期并缩短了燃烧持续期,同时热障涂层的使用将一定程度抵消丙醇类带来的影响。掺混燃料延长滞燃期后会加强预混合燃烧,进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会使得碳烟排放增加。热障涂层的隔热作用将进一步强化燃料的雾化蒸发和燃烧效率,使得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并降低碳烟排放。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技术(一)(第一分会场)
    本研究耦合试验数据和甲醇/柴油复合燃烧反应机理构建了数值仿真平台,针对甲醇单段和双段喷射策略下船用发动机甲醇/柴油双燃料直接喷射模式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甲醇单段喷射策略下甲醇早于柴油喷射时预混合燃烧剧烈导致发动机燃烧振动程度增加,甲醇晚于柴油0.8DD-1.6DD(柴油喷射持续期)喷射时发动机经济性和燃烧振动表现相对较好,同时具有较好的排放性能。为实现更高的燃烧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两段甲醇喷射策略下的甲醇/柴油缸内双直喷策略趋向于采用更高的甲醇预喷比例MR1,但高MR1容易造成早期燃烧失火需要配合更大的两段甲醇喷射间隔MMI。相对于优化后的甲醇单段喷射方案(MDI=-1.2DD,EISFC=174.4 g/kW·h,Ri=4.71 MW/m2),在50%甲醇预喷比例下,优化甲醇两段喷射策略使等效燃油消耗率EISFC降低了3.95%,在维持可接受的燃烧振动强度下具备更佳的经济性表现。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3 内燃机“高效、低碳、清洁燃烧”学术年会 高原内燃机分会(第二分会场)
    选取一辆最大设计总质量25000kg的自卸车,采用发动机在环的方法,结合进排气模拟海拔试验室,构建了整车模型、道路模型和驾驶员模型,研究了空载和40%载荷在0m、800m和1600m海拔条件下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CO2)的实际道路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发动机在环的方法能够定性且定量分析出海拔对实际道路排放的影响。CO和THC的排放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N排放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急剧升高后稍微降低的趋势。NOx排放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不同的海拔条件下,CO2和THC的比排放随着载荷增加而降低,PN和CO的比排放随着载荷增加而增加,但NOx排放随载荷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除了跟排气温度强相关外,NOx排放的峰值跟坡度和车辆加速有较大的关联性。冷启动增加了CO2和污染物的比排放,尤其是对于PN和CO。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第二分会场)
    文章针对一台国六重型柴油机,建立了进气系统全模型和部分模型,仿真计算柴油机各缸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率均匀性。根据前期仿真计算的评估结果,采用废气与新鲜空气提前混合对EGR混合均匀性有好处。结合台架试验,从万有特性中选出低负荷、高EGR率和高负荷、低EGR率两个典型工况,进行各缸EGR率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提前将废气和新鲜空气混合对各缸EGR率均匀性有明显改善,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后处理技术(第三分会场)
    船舶尾气经湿法脱硫后变成饱和湿烟气,遇到冷空气极易形成白色烟羽,造成视觉污染。本文基于温湿图切线模型,采用直接加热法、空气加热混合法和冷凝法对20~30℃且相对湿度为80%的船舶烟气进行了消白设计,对于经湿法脱硫后30℃的烟气,空气加热混合法所需临界温升为直接加热法的49%,空气加热混合法工艺较简单,经济性更好。针对本文使用空气加热混合法为某船舶主机设计的除白烟系统方案,加装混合器可使烟气和空气混合更加均匀,通过CFD计算,在7.6%理想空气当量比下,混合器可使换热效率由4%提升至62%,13.7%的空气当量比是经济性较好的设计点,换热效率可达90%。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技术(一)(第一分会场)
    为突破氨在发动机中的燃烧局限性,促进氨燃料高效快速燃烧,提出了一种利用氢气射流火焰点燃氨燃料的方案。通过向主动式预燃室供给氢气,进气道内预混氨/氢燃料,实现氨在大缸径船用发动机上的稳定高效燃烧。基于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探究了进气温度、掺氢比例和主燃室当量比对氨氢燃料着火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射流火焰可以在主燃烧室形成燃烧所需的温度条件和高活性热射流。在当量比为0.4,不掺混氢气的条件下,450K进气温度可以实现氨燃料发动机的稀薄燃烧,在掺氢比例较低时,射流点火对火焰发展作用更显著;提高掺氢比到10%可以使燃烧相位提前18°CA,但爆震风险增加;在320K进气温度和2.5%掺氢比条件下,主燃室在当量比最小为0.45的情况下正常着火,但随着更接近当量比的燃烧,指示热效率略有提升,主动预燃室氢射流点火的燃烧模式在实现氨发动机高效快速燃烧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3 内燃机“高效、低碳、清洁燃烧”学术年会 汽油机气体机分会(第四分会场)
    氢气由于其零污染,宽可燃极限等优点被公认为理想的内燃机替代燃料。缸内直喷的方式可以抑制回火,改善氢内燃机的性能和排放,但是喷射策略的优化比较复杂,因此利用CONVERGE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传质和流动状态角度分析了喷氢定时和燃烧室形状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首先利用纹影试验拍摄了氢气射流发展图像并与仿真喷射过程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氢气仿真结果可以很好地预测氢气射流的发展。随后建立氢内燃机的几何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孔数较多时,间距较小的射流之间由于康达效应阻碍了氢气的扩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空气的混合。合理选择喷氢定时,利用燃烧室形状合理组织缸内流动可以显著提高缸内混合气的均匀性,且降低异常燃烧现象发生可能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3 内燃机“高效、低碳、清洁燃烧”学术年会 汽油机气体机分会(第四分会场)
    基于某增程搭载车型性能需求,以提升续航里程为导向,开发的一款1.5L增程专用自吸发动机。通过台架性能开发及整车仿真验证,主要结论:1.增程专业发动机使用工况点更为集中,通过高效燃烧系统、催前EGR方案、阿特金森循环、电动化及热管理等技术措施,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42%,同时大幅拓宽用户使用高效区。2.通过发动机与发电机高效区匹配,提升增程器总成效率,结合总成台架试验验证,最高油电转换率达到3.5kwh/L。3.相比基础机型,混动专用自吸发动机在整车WLTC馈电油耗收益0.58L/100km,续航里程能够提升12%。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动力碳中和与排放控制学术年会(2023) 后处理技术(第三分会场)
    为了研究碱土金属对Cu/SSZ-13的中毒作用,揭示其中毒机理,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不同浓度的Mg和Ca中毒处理。SCR实验和表征结果表明,Mg或Ca中毒后,Cu/SSZ-13催化剂的SCR活性明显下降,这是由于Mg和Ca减少了Cu/SSZ-13中的Cu2+物种和Brønsted酸位,同时增加了CuOx的含量。此外,催化剂表面的Mg和Ca会堵塞分子筛的孔隙,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而Ca会进一步导致沸石骨架的部分坍塌。研究揭示了碱土金属中毒对Cu/SSZ-13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开发高效、耐碱土金属的Cu/SSZ-13 NH3-SCR催化剂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