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后处理技术
    研究路况、驾驶强度等因素对轻型汽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一条测试路线包括城市、郊区和高速公路,设计了两种测试序列,一种顺序,从市区到郊区,然后高速公路,另一种反序,从高速公路到郊区,然后市区,进行车载排放测试,测量瞬时车辆速度、排气温度、PN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等。比较了两种测试序列的驾驶强度,分析了速度对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动车PN排放体积浓度、排放因子与车速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速公路PN排放最高,市区最低,郊区次之。结果表明,反序行驶PN排放因子明显高于正序,原因是反序行驶驾驶强度增大,发动机燃烧温度升高,促进了燃烧过程颗粒物的生成。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后处理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柴油机热试台架用尾气后处理系统开发背景、自主开发过程、台架应用及效果分析。柴油机热试台架加装自主尾气后处理系统后,可实现对柴油机试验过程中所产生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在满足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的同时,大大节省投资和运维成本。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第六届大功率发动机国际技术交流
    随着环境问题日渐严峻,全世界范围内关于船舶的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天然气由于热值高、排放性能良好,逐渐成为发动机的替代燃料。在存放与运输过程中,天然气被压缩成液体,使用储罐进行储存和保护。高速、低速双燃料发动机由于功率和供气需求的差异,相应的储罐参数也不同。储罐的内容器与外壳体承受的压力方向相反,设计过程具有差异。本文为YC6K高速双燃料发动机和WinGD RT-flex50DF低速双燃料发动机设计供气储罐,并进行校核,分析供气需求及选用参数对储罐选型设计的影响,为船用双燃料发动机供气储罐的设计提供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后处理技术
    本文针对某船用脱硫塔的海水喷淋策略进行仿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不同海水喷淋策略对脱硫塔内速度场分布、温度场分布、水蒸气浓度分布、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及脱硫塔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水喷淋总流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海水喷淋策略,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相同,但总压降不同。喷淋策略调整后,总压降可减少3%。因此可通过调整海水喷淋策略,优化脱硫塔压力损失,为脱硫塔实现最佳参数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第六届大功率发动机国际技术交流
    在 ANSYS Workbench平台下,进行某船用低速机活塞有限元计算,得到最大连续运行工况(Maximum Continuous Rate,MCR)和110%超负荷工况(Overload Rate, OR)下活塞的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热机耦合应力、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疲劳分析理论应用nCode designlife软件,进行疲劳分析,通过设置S-N曲线、输入载荷对活塞进行寿命预测。研究发现:该型活塞最危险的地方在活塞与活塞杆接触边缘处、活塞冷却油腔和火力岸及环区交界处,得到MCR工况下该型活塞的安全系数最小为1.6261,预测寿命最小约为3.9万小时,该型活塞可靠性较高,满足设计要求。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压燃式发动机提出了先进的多次喷油策略。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主喷模式(次数)、后喷比例和后喷定时对重型柴油机高负荷低转速工况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1后、2主+1后和3主+1后的NOx排放均低于单次喷油策略,并且主喷次数越多,NOx排放越低。需要足够的主后喷喷油间隔以确保主后喷相对独立,卷吸更多的新鲜空气,降低碳烟排放。过迟的后喷定时由于较低的缸内温度,有增加碳烟排放的倾向。形成和氧化的综合作用决定最终的碳烟排放。为了获得NOx和碳烟排放的最佳折衷,与单次喷油相比,1主+1后、2主+1后和3主+1后模式分别在后喷比例为15%、后喷定时为25、30和35oCA ATDC时,碳烟排放分别降低了26.7%、 -34.5%和-112.8%,NOx排放分别减少了5.88%、21.2%和40.3%。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通过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平台上采用21压缩比活塞,匹配不同燃烧室型线及大流量油嘴进行燃烧开发,对不同燃烧室型线、不同参数喷嘴进行优化试验,从而指导正向开发,由于压缩比较高,着火始点提前,燃烧总持续期相应缩短,为实现较好燃烧,通过匹配大流量油嘴,缩短喷油持续期,提升放热速率,从而实现快速燃烧。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第六届大功率发动机国际技术交流
    高海拔条件下柴油机燃烧粗暴甚至出现爆震,严重影响发动机零部件可靠性。本文通过模拟高原环境试验平台,开展了某6V重型柴油机在1000m,3000m和4500m进气条件下燃烧性能试验研究。试验显示4500m条件下发动机在低转速工况出现超过50bar/oCA的超高压力升高率,说明爆震不仅存在于点火式发动机中,压燃式发动机同样会发生类似问题。经过与光学测试喷雾特性及实测缸压曲线的对标,数值模型基于CONVERGE平台建立。基于这一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柴油机燃烧主要特征参数、缸内流场、油束发展、压力场以及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4500m条件下燃烧过程呈现出超长着火延迟、极速预混、低燃烧效率等特征。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本文针对作者课题组开发的一个先进发动机燃烧研究系统做了简要的介绍。作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基于发动机缸内燃烧性能分析开了发全新的燃烧闭环控制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开展了航空煤油在压燃式发动机中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燃油经济性和NOx排放无恶化的前提下,应用航空煤油具有降低碳烟颗粒排放的趋势。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后处理技术
    在WLTC中测量了一辆商用车的发动机HC瞬态排放,并同步获得了缸内压力和ECU控制参数,以分析发动机HC瞬态排放高的燃烧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WLTC中出现了较多的发动机HC瞬态排放峰值,在扭矩急剧下降、长时间倒拖和长时间极端低扭矩运行后,容易出现HC瞬态排放峰值。 由于持续的部分燃烧或失火而产生的HC排放远远高于单循环部分燃烧或失火而产生的HC排放。 此外,燃油喷射脉宽、节气门开度和过量空气系数都可用于诊断燃烧状态。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