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为了提升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去除NOx的低温性能,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Ti-Ce-Cu-W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采用不同的燃料种类以及不同的燃料与氧化剂比例(F/O)研究制备Ti0.75Ce0.15Cu0.005W0.05O2-δ。催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甘氨酸和柠檬酸为燃料制备的催化剂孔低温性能较高,且燃料与氧化剂的比例(F/O)越高,合成的催化剂的低温性能越好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直接影响着充气效率,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针对某公司生产的车用汽油机,运用AVL Boost软件,在进气歧管直径和进气迟闭角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可变进气管长度对汽油机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影响规律,并在可变配气正时情况下对该结论进一步验证,从而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对进气歧管长度进行优化。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摘要:使用Pumplinx软件建立了叶片式可变排量机油泵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空化及空蚀主要发生在泵腔内入口侧,空化程度随转速增大而加重,空泡的主要成分为不凝结气体。通过对比不同机油含气量、油温、机油粘度和入口压力等条件下机油泵出口流量、叶片腔总空泡体积分数和叶片腔空泡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得出机油含气量和入口压力对泵内空化程度影响较大,减小机油含气量、增大入口压力可有效减少泵内空化程度。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传感器将输入变量转换成可供测量的信号,是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前置部件,在内燃机与汽车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传感器在计量、试验、控制、自动化、环境监控等方面,在“工业4.0”和“工业2025”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增长最快的是内燃机、汽车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领域等。随着内燃机与汽车不断创新,测试技术和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零部件加工与快速、精准及在线与智能检测计量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包括新一代传感器计量技术快速提升和研发。新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变和重新整合制造、试验和使用的全过程。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选择催化还原技术SCR被广泛用于脱除NOx,在我国,钒基催化剂SCR使用较为普遍。根据现有的催化机理,NH,的吸附脱附在整个SCR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引起SCR失活的众多因素中,高温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钒基催化剂中的TiO2在遭受高温时,很容易由锐钛矿相变为金红石。本文从密度泛函理论入手,利用局部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以及平面波腐势的方法,选取了金红石TiO2,最稳定(110)面和锐钛矿活性最高的(001)面,从分子角度对NH,在所述晶面上的吸附进行建模,弥补常规机理探究实验的不足,也是高温老化基础研究之一。经过优化和计算,金红石(110)面对NH3的吸附能为1.23eV,高于锐钛矿高活性面(001)上的吸附能1.084eV,说明NH3;在锐钛矿上的吸附更加稳定,其次在吸附的过程中,氧对NH3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得N-H键被拉长,并且向氧靠拢。同时金红石的吸附为分子式的吸附,而锐钛矿对NH;的吸附更为复杂,伴有解离式吸附。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摘要:通过实验获得凸轮和挺柱粗糙表面轮廓曲线,利用W-M函数分形表征表面形貌并建立摩擦副几何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CEL(Coupling Euler-Lagrange,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技术模拟混合润滑下的滑动磨损过程,获得不同油膜厚度下的磨损体积,得到了磨损系数与油膜厚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磨损系数与油膜厚度成非线性关系,随着油膜厚度的增加,磨损系数逐渐减小。最后,针对某柴油机配气凸轮,计算其关键位置在混合润滑状态下的磨损深度。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为探究燃烧室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各参数影响规律的作用机理。利用DIESEL-RK建立一台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对燃烧室开口直径、双唇直径及凹坑深度进行优化匹配,依据RK-model对油束发展区域的划分,对比分析燃油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同时利用燃油喷雾可视化程序,直观观察油束发展特性,分析油束与燃烧室壁面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优化模型空气利用率高,燃油蒸发快,使得燃烧速度加快,燃烧持续期短,热量的利用率高,膨胀损失小。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为了对柴油机燃用FT柴油的燃烧波动特性进行分析,本文在增压中冷直喷柴油机上进行了FT柴油和0#柴油的外特性工况对比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与0#柴油相比,FT柴油的燃烧开始较早,燃烧压力峰值较低,压力波动幅值较小。对燃烧压力进行了频谱分析,从频谱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燃料的燃烧压力波动主频率均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且FT柴油的主频率小于0#柴油的主频率。从燃烧振动噪声源的角度考虑,T柴油有利于降低柴油机的燃烧噪声,降低爆发冲击载荷,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采用高速纹影法和散射背光照明法对不同比例的正戊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正戊醇体积混合比例:0%、20%和40%)在不同喷射条件和环境工况下的喷雾宏观特性和高温液相贯穿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压力和环境密度是影响燃油喷雾特性的主要因素;在生物柴油中添加高碳酵-戊酵后,燃料的喷雾贯穿特性没有产生显著的变化,但是平均喷雾锥角和投影体积随正戊醇的混合比例的上升而增大,说明正戊醇的添加改善了燃料的空气混合质量;随着正戊醇混合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液相贯穿长度随温度变化曲线斜率越来越大,需避免大比例正戊醇混合燃料在低温燃烧工况发生“湿壁”现象。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摘要:采用ELPI静电低压冲击仪搭建的车载排放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分析了基于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CCRT)技术的柴油公交车燃用BD10(生物柴油体积占比1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PM0.1和PM2.5颗粒物道路排放特性。结果表明:BD1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PM0.1及PM2.5颗粒数量浓度、颗粒数量排放率及颗粒质量排放率均低于BD0纯柴油。CCRT对BD1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颗粒物减排效果显著,其中PM0.1和PM2.5的颗粒数量浓度平均下降97.61%和97.71%,并且颗粒数量浓度峰值对应粒径明显减小;PM0.1和PM2.5的颗粒数量排放率平均下降99.29%和99.30%,且降幅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PM0.1和PM2.5的颗粒质量排放率平均下降99.82%和98.82%,且降幅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速阶段有所缓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