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随着国内外排放法规的加严,缸内直喷(GDI)汽油机颗粒物排放压力凸显,喷嘴积碳由于能够进一步恶化颗粒物排放问题开始引起广泛关注。清净剂作为一种常见的燃油添加剂,可以有效控制发动机喷嘴积碳,减少颗粒物的排放。本文基于一台自主品牌国产1.5T增压GDI汽油机,利用长时间台架连续耐久试验(55h和90h),测试了清净剂对直喷汽油机喷嘴积碳和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分别对比了在耐久0h和55h时添加清净剂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清净剂在抑制积碳生成及清除积碳方面效果显著,添加清净剂后缸内直喷汽油机的颗粒物排放有明显降低。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本文针对船舶低速柴油机低压SCR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有效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CFD流场模拟,从SCR反应器催化剂首层迎风面流场、SCR系统整体流场、温度场、压力场分布以及氮氧化物脱出效率等方面研究混合器结构对SCR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采用2层梯形板混合器的SCR系统脱硝性能要优于采用单层梯形板混合器的SCR系统,但会相应增大整个系统的压力损失,可以通过提高废气温度、增加催化剂用量,以提高氮氧化物的脱出效率。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oxygenated fuels on organic pollutants including n-alkane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were investigated on a diesel engine test bench w/o and with a 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 (POC) device. Two kinds of oxygenated fuels with different oxygenated functional groups were selected as the target fuels. POC performance was also studied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aftertreatments on diesel engine emis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blended fuel types. the majority of the diesel particulate-phase n-alkanes were distributed in short and medium carbon chains, varying from C10 to C22, indicating most of the hydrocarbon (HC) emissions were derived from the unburnt fuel. Biodiesel presented a good linearship between alkanes suppression and blended ratios, while ethanol only presented a better suppression at a lower blended ratio. Both biodiesel and ethanol presented an effective suppression on particulate-phase PAHs due to the oxygenated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fuels.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lower blended ratios but a relative strong suppression of DBE blended fuels, OH functional group deserved to have a more oxidation ability on the PAHs reduction than O—C =O. With the use of POC intergrated with a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DOC) inside. diesel particulate-phase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further reduced due to the oxidation effects of DOC on organic species and capture effects of POC on soot particles.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MoS2作为固体润滑材料具有改善润滑摩擦和增强摩擦副间承载力的双重优势,特别适用于内燃机中变速、 重载、高温摩擦副间的润滑。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多层MoS2在不同剪切形态、不同载荷、不同速度下的摩擦性能。研究表明:剪切形态直接决定了摩擦状态,润滑膜内剪切面越少,摩擦系数也越小,当处于单层剪切时,摩擦系数最低可降至0.01;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或剪切速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MoS2更适用于高速重载工况下的润滑。针对MoS2固体润滑膜,应尽可能减少剪切面的数量,并将摩擦副在相对较高的载荷下进行磨合, 使之在其他载荷下也能表现出优异的摩擦特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25%、1.25%、5%)的纳米氧化铈(ceria)颗粒在环境温度(673K、873K)下的蒸发特性,并与纯柴油的蒸发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液滴蒸发率的影响很大。但在873K的环境温度下,纳米氧化铈颗粒的加入可能会引起燃油液滴多次发生剧烈的微爆。与纯柴油相比,微爆的发生是促使燃油液滴蒸发重要的因素。在873K的环境温度下,含0.25%到1.25%的纳米氧化铈颗粒的燃油液滴蒸发速率不断增加,含1.25%到5%的纳米氧化铈颗粒的燃油液滴蒸发速率不断减少。在673K的环境温度下,纳米氧化铈颗粒会在液滴表面形成一个多孔的球形壳,与纯柴油相比多孔球壳抑制了纳米流体燃油液滴的蒸发。最后,提出了673K和873K环境温度下纳米流体燃油蒸发机理的概念模型。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经活塞-活塞环-气缸套摩擦副的缸内润滑油消耗是柴油机微粒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活塞和气缸套温度场的试验测试,建立了活塞组件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计算了某高压共轨柴油机的润滑油消耗随转速及负荷变化的情况;采用硫元素示踪法试验测量了润滑油的消耗情况,分析了四种主要缸内润滑油消耗途径的润滑油损失量, 并对柴油机缸内燃气窜气量进行了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缸套壁面蒸发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润滑油消耗量的50%。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其润滑油的消耗情况表现为先快速升高、随后略微减少的趋势。对于该型柴油机来说,低转速时,窜气量随转速升高而增大,而当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窜气量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为研究F-T柴油/含氧混合燃料的排放性能,以增压中冷柴油机作为试验发动机,以相同掺混比例的F-T柴油/PODE(聚甲氧基二甲醚)、F-T柴油/DMC(碳酸二甲酯)混合燃料、0#柴油和F-T柴油作为研究燃料,对发动机的排放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排放物中,混合燃料的NOx排放与其他对比燃料基本相同,但对CO和碳烟的排放较0#柴油有显著的改善效果;非常规排放物中,混合燃料对抑制甲醛的排放并无明显效果,但是可有效降低SO2的排放,可见混合燃料具有较好的排放性能。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为研究燃用煤基燃料F-T柴油对防爆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以发动机台架试验为平台,在加装了进排气阻火器和水洗箱的防爆柴油机上分别燃用0#柴油和F-T柴油。结果表明:与国Ⅵ 0# 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时, 防爆柴油机的经济性改善,有害排放物大幅下降,动力性略有下降,但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在外特性情况下,燃用F-T柴油时,燃油消耗率平均下降10.9%,CO、NOx和PM排放分别平均降低80.2%、11.5%和30.6%;在11工况点下,CO、NOx和PM排放分别降低85.7%、33.9%和43.4%。研究表明,F-T柴油可以作为防爆柴油机的良好清洁替代燃料。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通过一种可视化的快速压缩机来模拟内燃机的燃烧室,直观观察切向涡流场、斜向涡流场和直通涡流场这 三种流场下的柴油喷雾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喷油压力及喷油脉宽下,切向涡流场中柴油喷雾面积与视窗面积比的峰值和谷值均为最高,直通涡流场中最低;斜向涡流场从喷油开始到喷雾完全混合整个过程用时最短, 直通涡流场用时最长。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针对某市售典型燃油添加剂,分别采用整车台架测试法和车载排放测试法系统研究其对汽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轻型汽油车使用该添加剂行驶1.2×10e4km 后,其尾气HC、NOx和CO排放因子分别降低了14.3%、16.7%和13.6%,燃油消耗也下降3.5%;车载试验结果表明, 受试轿车使用该添加剂行驶9.0×10e2km后,其尾气CO、HC排放因子和燃油消耗分别下降了54.2%、11.9%和3.4%,但其NOx排放因子反而增加了58.7%。总体来看,该添加剂可改善汽车尾气CO和HC排放,并减少其燃油消耗,但对NOx排放影响并无明显一致规律。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