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控制与测试
    本文对不同背压下电控单体泵电磁阀区域内燃油流动的空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首先对电磁阀区域内燃油流动进行光学观测实验,将二维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二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背压和压差下的电磁阀空化流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容易发生空化的区域有三个,分别为锥阀与阀座之间的间隙、锥形间隙下游以及止推挡板与阀芯端面之间的间隙。在背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压差的增大,电磁阀区域燃油的空化现象越来越强烈,阀的流动能力越来越弱。在压差相同的情况下,背压越小,空化越强烈,阀的流动能力越弱。随着空化的发展,电磁阀的流动能力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空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的。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控制与测试
    针对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点燃式二冲程煤油发动机,提出了一些新技术来改善其经济性和动力性能,包括夹气喷射技术和双火花塞高能点火技术,同时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动机标定工作。为了解决发动机控制参数在线标定中的多目标非凸优化问题,提出了混合遗传算法(GA)和同步扰动随机逼近(SPSA)梯度下降算法的在线标定算法。本文利用离线建立的响应模型代替真实发动机,进行研究所提算法在优化发动机点火提前角和过量空气系数方面的可行性。最后使用具有合适初始值的SPSA算法进行台架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在线标定算法可以找到全局最优解,并且搜索次数较少。台架试验结果为将标定算法应用于实际发动机标定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后处理技术
    通过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和初湿浸渍法制备Cu和Ce改性的Fe-ZSM-5催化剂,研究其在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中的作用。通过各种表征技术(NH3-SCO,BET,XRD,XPS,UV-Vis,NH3-TPD,H2-TPR)研究催化剂活性位、酸性位和孔结构的变化。发现活性Cu物种和Fe物种的分散情况是影响整个催化过程中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Fe-ZSM-5催化剂中Cu的掺杂带来了新的活性物种:孤立Cu离子和CuO颗粒,从而改善了低温催化活性。然而,催化剂的氨氧化作用也随之加强,催化剂中的部分Fe3+活性位和Brønsted酸性位被Cu物种取代,这导致了高温活性的降低。进一步掺杂Ce后,高温活性的恢复可以归因于Ce促进了活性Cu物种和Fe物种的高度分散,并形成了新的强Brønsted酸性位。这些发现为多金属掺杂调节铁基SCR催化剂的活性窗口提供理论支持。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在喷油器性能试验台架上研究了驱动电流参数对某型共轨喷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驱动高压、峰值电流和一阶保持电流的提高均有利于减小喷油开启延迟,且喷油性能稳定;一阶电流保持时间的变化对喷油器的稳定性和响应性影响不明显;降低二阶保持电流,对开启延迟无影响,关闭延迟明显减小,但过低的二阶保持电流,喷油稳定性变差。综合考虑喷油稳定性、响应性以及功耗等要求,优选出合适的驱动电流,与原驱动电流相比,其响应性能提高,功耗下降。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第六届大功率发动机国际技术交流
    摘要:本文以船用中速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三维仿真软件建立了发动机仿真模型,同时利用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标定以及可靠性验证。通过调整油束夹角以及喷油策略理论分析了发动机在满负荷(100%负荷)时燃烧和排放情况,改善高功率密度要求下的船用柴油机燃烧火焰集中挤流区并附着在气缸壁面的现象。确定了在保证燃烧效率的前提下,对NOx和soot排放综合优化效果最佳的设计方案:在喷孔夹角为144°时,采用主-后喷的喷油策略,可使NOx降低6.8%,soot降低59.02%,同时指示功提高了1.34%。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控制与测试
    受机械单体泵喷油特性以及发动机结构的影响,多缸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各缸的油量与进气量存在差异,导致各缸工作不均匀,进而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造成影响。为了优化多缸柴油机的性能,需要对其不均匀性进行在线地判断、评估、修正。本文以某V8柴油机为对象,基于合成转速的方法,修正瞬时转速信号,并通过频域分析验证合成转速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动能定理与修正的转速信号,提取表征工作不均匀性的特征参量,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特征参量与反映发动机输出功的相关性;基于所提出的特诊参量,设计了以转速不均匀度为控制目标的开闭环控制算法,并通过硬件在环验证了在线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甲醇燃料
    为了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及寻求化石能源的替代燃料,本项目组开发了一台醇氢发动机(GDM)原型机。该发动机采用汽油和甲醇裂解气为燃料,甲醇裂解气通过甲醇燃料和回收的尾气余热制取。醇氢燃料对于发动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其发动机性能的计算结果与改装前的汽油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理论空燃比的情况下,GDM发动机的热效率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通过回收尾气的余热提升了醇氢燃料的热值和氢气改善了燃料缸内燃烧情况两个因素导致的。当甲醇替代比从0%提升到80%时,热效率在40Nm的工况下提升了9.72%,在60Nm的工况下提升了8.79%。然而GDM发动机在80Nm工况下的最大缸压和放热率峰值比原汽油机提高了22.29%和57.97%。GDM发动机的扭矩较原机更低,差值最大时为19.5%。在稀薄燃烧工况下,GDM发动机的热效率也高于原机,其缸压和放热率的峰值会更接近上止点。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当前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的要求,针对冷起动阶段催化器快速起燃的研究备受关注。缸内直喷汽油机灵活的喷油策略使其在冷起动阶段具有高效率和低排放的明显优势。本文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对多次喷射、轨压、空燃比、凸轮相位对碳烟、颗粒物数量、碳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燃烧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排气热流率控制在6kW/L。结果表明,三次喷射相对于单次和二次喷射,在催化器起燃阶段的排放和燃烧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喷射时刻(SOI1/EOI3)和喷射比例(frks)进行了优化。在轨压11MPa时可以达到理想的排放和燃烧稳定性。采用略微推迟的排气凸轮相位和稍微提前的进气凸轮相位可以达到较低的排放水平。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对于带有进、排气VVT和涡轮增压的汽油机进气系统,在气门叠开的情况下,缸内充量与进气压力呈非线性关系。针对这种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进、排气VVT配比的充量计算方法,按充量的构成要素逐一推导了计算公式,并对引入的工程化因子指出了试验标定方法。以某双VVT增压直喷汽油机为对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将推导的公式进行了控制器实现,完成了图表标定和试验验证。台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计算缸内新鲜充量和扫气量,用进排气气门角度全因子扫描时,94%以上的数据点计算误差<±5%;用目标进排气气门角度进行数据验证时,全部数据点计算误差<±5%;满足车辆应用对发动机充气模型的计算精度要求。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为了降低高强化柴油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在一台高强化单缸柴油机采用米勒循环并对其换气过程开展了研究。通过更换配气凸轮轴实现了不同进气门晚关角的调节,将进气门晚关程度视为米勒深度。通过试验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校核,用气缸压力和瞬态进气压力开展了模型标定。通过模型在发动机转速为3600 r/min下分别针对平均指示压力为2.5MPa和1.5MP两种负荷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持发动机负荷不变,随着米勒深度的增大,必须增加进气压力,增压消耗功也随之增加;下止点到进气门晚关角之间的平均进气压差为负值,且会也随着进气门晚关角的推迟而增大,也导致进气回流增加。当进气门晚关角由原机(70CA ABDC)推迟到120CA ABDC后,进气回流率从接近为0逐步增大到22%,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泵气损失随之减小。米勒损失也随着米勒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虽然排气能量会随着米勒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大,但其相对于增压消耗功的比例却不断降低。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