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交通能源与智能动力大会 能源、燃料与润滑油
    船用柴油机长期使用中由于故障和零部件老化造成的性能衰退会使柴油机模型与真实柴油机性能不匹配,从而严重影响柴油机的性能寻优控制,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柴油机模型自适应修正方法,首先通过在GT-POWER软件中搭建的柴油机预测模型得到的数据建立了二阶响应面模型,然后利用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对二阶响应面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修正,使二阶响应面模型的输出性能能够与柴油机预测模型状态变化后的输出性能相匹配。验证结果表明,NSGA-Ⅲ算法不仅能对二阶响应面模型的输入参数变化准确识别和修正,而且自适应修正后得到的最优解中各性能参数偏移误差都在0.9%以内。实现了二阶响应面模型的自适应修正,证明了所提修正方法的可行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高强化材料与结构技术
    以某大功率船用柴油机为对象,基于热弹流润滑和多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全浮式活塞销摩擦副润滑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了活塞销配合间隙、油槽油孔结构、空穴等因素对油膜润滑和摩擦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轴承表面油膜越薄,发生粗糙接触的概率高,粗糙接触压力大,则粗糙峰切应力产生的瞬时粗糙摩擦功率损失(FASP)就越大,转速越高,FASP峰值越大。活塞销孔磨损严重部位主要分布在活塞销座孔上顶面内侧,磨损最严重处达到0.05μm 。进一步对活塞销座孔主要影响因素(连杆小头油槽结构、活塞销座轴承半径间隙及表面形貌)进行优化,优化后可知活塞销座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最小值增加16.8%,最大总压最大值减小18.98%,轴承磨损量减小5.46%,总的平均摩擦功率损失减小17.72。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为得到并优化某柴油机通过表面振动数据预测辐射噪声的模型,探究受发动机负荷变化影响更小,精度更高的预测模型,以某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半消声室测得多负荷、多个转速的发动机振动噪声数据,得到预测模型训练数据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该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发动机辐射噪声预测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EMD分析方法,基于多负荷工况的三向振动IMF数据分别建立了EMD-RBF核SVR和EMD-RFR发动机辐射噪声预测模型。研究表明,三向振动EMD-RBF核SVR模型在复杂负荷工况的预测精度优于三向振动RBF核SVR模型,增加含有频率信息的维度会导致RFR模型预测精度下降。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为解决某型号柴油机尾气排放时存在排放噪声的声压级高且噪声频带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内置矩形通道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通过仿真软件COMSOL分析得出:该新型消声器与原消声器相比,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传递损失均高于原消声器,并且在中、高频下有良好的消声效果。在2000Hz下,新型消声器传递损失达到最大值83.3dB。在2000Hz和8000Hz下两者的传递损失差值分别达到第一次峰值40.6dB和第二次峰值41.3dB。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消声器的消声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发动机在怠速、全速、急加速三个工况下的消声试验,结果表明该消声器具有良好的消声效果,在怠速、全速、急加速工况下,安装消声器后分别平均减少噪声7.5dB、17.8dB、13.6dB。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高强化材料与结构技术
    As the crack nucleation life of cast Al-Si alloy under high-cycle fatigue (HCF) condition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reference volume element containing a pore i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pore characteristics on me-chanical respo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local maximum plastic shear strain amplitude (∆γ)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is established. The crack nucle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of crack nucleation life of cylinder head. The results show a high degree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at the local complex concave and convex positions. The size is main factor affecting pore harmfulness. The ∆γ increases at an accelerated r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size. The crack nucleation model driven by ∆γ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HCF life within a ±2.5 band error. The high-stress region in the cylinder head is primarily located at the bottom plate, the inlet and exhaust walls.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stress and large pores contributes to the low HCF life of the inlet surface.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在汽车制造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之后,实现了交通运输模式的变革,也为我国汽车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在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大重视程度,落实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保障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商用车自身具备一定的商用价值,通过对商用车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优化分析,能够保障价值提升,进一步为商用车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持。基于此,本文针对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技术
    本文旨在针对商用车智能驾驶舒适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品质把控难的问题,以及为用户提供舒适、满意的驾乘体验,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与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相融合的商用车智能驾驶舒适性测评模型。通过研究商用车ACC与AMT系统功能联调的内在机理,考虑用户的驾驶体验,展示出清晰的联调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智能性感受、安全性感受及舒适性感受方面入手,结合质量功能展开工具(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挖掘用户需求,提出商用车智能驾驶舒适性测评指标。根据测评指标内容,进一步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从而得出商用车智能驾驶舒适性分数,这对主机厂提升商用车智能驾驶功能与动力链相融合的智能驾驶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技术
    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汽车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水平及其测试技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引导自动驾驶汽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内外汽车自动驾驶的政策法规、技术纲领、技术标准、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现状、测试环境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当前汽车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端智能化自动驾驶系统及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了现有虚拟测试和场地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估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化水平的优势,经过基础项目测试和复杂项目测试联合,可以满足未来不同智能水平的自动化驾驶汽车。最后,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管理规定和现状,分析了我国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自动驾驶汽车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思路。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技术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lectrical Parking Brake, EPB)是一种以电子控制器和电机取代传统驻车拉索和操纵机构的制动系统,具有驻车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舒适性功能。本文以EPB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为基础,研究了不同驻车回路管径对EPB性能的影响。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分别对不同管径的EPB系统进行了主观感受、车辆速度、发动机转速、手刹、横向加速度以及纵向加速度等方面的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驻车回路管径对EPB性能有显著影响,管径越大,EPB性能越好。本文为EPB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设计智能制造2023学术年会 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技术
    该文旨在针对整车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品质把控难的问题。为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架构和指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客观指标的乘用车保新度测试评价体系。根据乘用车用户使用工况,将性能保新、感观质量保新以及感知质量保新等多维度指标体系相结合,构建了基于主客观指标的乘用车保新度测试评价体系,以提高主客观指标在乘用车保新度测试评价体系构建中的运用效果。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