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从试验角度研究了喷油器结构参数对柴油机排放和经济性的影响,通过一组流量相同,喷孔夹角不同的两个喷油器和一组夹角相同,流量不同的两个喷油器分别研究了喷孔夹角和喷油器流量对柴油机经济性、NOx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喷孔夹角、增加喷油器流量均会导致柴油机NOx排放上升,比油耗降低。增大喷孔夹角受喷油正时和轨压的影响较大,而增大喷油器流量受此影响不大。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以某重型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为基础,利用纹影测试方法和高速摄影技术,在可变压力的定容燃烧弹中,进行了不同喷油压力和背景压力下柴油雾化特性试验,得出一系列纹影与高速摄影的喷雾图像;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得到的喷雾图像进行对比,得到一些共性与差异。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柴油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的变化规律一致,但纹影图像能够清晰观测到油束稀薄区域和边缘的卷吸现象,得到的贯穿距离也要略大于高速摄影。对于柴油冷态喷雾,纹影法更适于研究油束边缘的发展状况,高速摄影方 法更适于研究油束中心区域的发展状况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CA4DK柴油机台架试验证明双层分流燃烧系统能够明显的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率,改善燃油经济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燃油在双层分流燃烧系统中的扩散与分布情况,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在高温高压定容弹中的双层分流燃烧系统型线纵向二维切片进行燃油喷雾测试。通过对不同喷油压力和喷油持续期得到的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双层分流燃烧系统相较于原机燃烧室系统可以明显的抑制燃油在落点处的堆积,提高燃烧室内的空间与空气利用率。为进一步优化双层分流燃烧系统,提高混合气均匀度,改善燃油燃烧过程提供有效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将10%体积含量的甲醇、乙醇、丁醇分别与F-T柴油混合,在增压柴油发动机上燃烧与F-T柴油对比,研究其经济性、排放性的差异,比较三种醇类燃料的特点。结果表明:通过向F-T中添加醇类,压力峰值增高,峰值相位后移,等容度和循环热效率提高。同时,在一定的的负荷特性下,相比于F-T柴油,添加醇类后混合燃料可以改善NOx,碳烟的排放,NOx平均降低24.38%、23.20%、16.11%,碳烟平均降低20.22%,18.04%,35.74%。综合考虑经济性,排放性,10%体积含量的甲醇与F-T混合效果最好。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为了避免气阀运动与活塞运动间的干涉,现代柴油机通常会在活塞顶部设计避阀坑,随着柴油机功率密度的提高,避阀坑的深度进一步加大。避阀坑的增加改变了燃烧室原有的廓形,对发动机缸内流动、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 都将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一台高强化单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 AVL FIRE 仿真平台,通过全模型方式建立了包 含避阀坑结构的燃烧室模型。在调整顶隙高度保证压缩比不变的前提下,采用保持喷油器与燃烧室凸台相对位置不变 和喷油器凸出高度不变的研究方案,对比分析了 5 组避阀坑深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阀坑深度≤4mm 时,避阀坑设计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轻微;避阀坑深度>4mm 后,避阀坑设计对燃烧室的结构影响较大,喷油嘴与燃烧 室匹配变差,缸内燃烧温度、喷雾锥角及喷雾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导致燃烧重心推迟,燃烧持续期增加,平均指示缸内压力值下降。此外,当避阀坑深度增加时,在燃烧过程初中期产生了大量碳烟,但在燃烧过程末期碳烟迅速下 降,soot 排放值降低。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针对动力总成级技术规范(Powertrain Technical Standard)指标体系中 NVH 目标值设定的问题,探 讨了 NVH 测试标准的适用性,研究分析了 NVH 试验过程中振动、噪声、模态频率等目标值制定的影响因 素,详细对比了各个因素对结果影响,提出了较为适用的 NVH 目标值设定方法。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本文介绍了发动机用离心式水泵机械密封方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汽蚀是造成机械密封发生干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了一种降低汽蚀对水泵机械密封发生干摩擦的设计方法,通过样机水泵测温试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机械密封干摩擦的发生,即大大地降低水泵工作中产生汽蚀的可能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凸轮轴是活塞发动机里的一个关键零件,设计中对凸轮轴在强度和支撑方面的要求很高,且凸轮与滚轮之间接触应力很大,相对滑动速度也很高,因此凸轮轴工作表面除应有较高的尺寸精度、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和足够的强度外,还应有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的轮廓度。本文介绍了我司在没有凸轮轴专用检测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对 凸轮轴轮廓度的检验。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双层分流燃烧系统实验采用二维模型模拟 ω燃烧室和双层分流燃烧室,从两种燃烧室的对比、不同活塞位置的影 响两方面进行探究。两种燃烧室对比的实验结果表明:双层分流燃烧室下层的型线设计可以减少喷雾湿壁,碰撞台上方 和挤流区内燃油较浓,ω 燃烧室的局部浓区分布在活塞坑底和凹坑边缘上方,挤流区内几乎没有燃油分布;双层分流燃 烧系统实现了燃油的分层燃烧,上层比下层的火焰亮度高,燃烧持续期长,而 ω燃烧系统内燃烧大部分集中在活塞凹坑 内,火焰进入挤流区深度很小。不同喷油正时导致的不同活塞位置会影响燃油在上下两层燃烧室的分布从而影响火焰分 布。不同喷油正时导致的不同活塞位置会影响燃油在上下两层燃烧室的分布从而影响火焰分布。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本文对三辆市售主流车辆分别使用93#汽油,E7.5/M7.5和M15三种燃料按照GB18352.3-2005标准进行冷启动I型排放测试运转循环,研究替代燃料汽车的常规和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使用排气分析仪对常规污染物进行分析,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醛酮化合物进行分析,使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联用仪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检测,使用电子低压冲击器对颗粒物的数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E7.5/M7.5燃料车排放的尾气中CO、HC、CO2、颗粒物和VOCs均小于M15和93#汽油,NO、和醛酮类的排放与M15相似,略大于93#汽油车的排放。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