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为了有效抑制高强化柴油机气缸套变形导致的密封失效问题,针对气缸套横截面失圆度作为气缸套变形的评价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了某型号柴油机机体、气缸盖、气缸套等组合结构在预紧工况下的气缸套变形特性,研究了缸盖螺栓预紧力、气缸盖刚度和气缸套支撑高度对缸套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对比了在标准预紧工况下气缸套横截面失圆度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预紧力作用下,气缸套中上部呈现椭圆变形,底部变形较小;随着螺栓预紧力的增大,气缸套整体变形程度增大;而当气缸盖刚度增大时,气缸套整体变形减小;最后,过大或过小的气缸套支撑高度均会导致较大的气缸套失圆变形。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以一款满足国V排放限值的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度塞测温发试验测试分析了标定功率工况下活塞稳态温度场分布和热负荷的大小,结合温度场试验测试值建立了内冷油道与活塞的流固耦合传热数值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活塞销座长度、销孔直径、火力岸高度、同侧回油孔中心间距四个活塞结构参数对活塞传热与结构强度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活塞的火力岸、内冷油腔、回油孔和销孔处的热流密度大和应力集中。选择活塞销座长度、销孔直径、火力岸高度、同侧回油孔中心间距四个参数进一步研究这些位置的参数对传热和结构强度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活塞的每个结构改变不仅会较大程度地改变该处的传热性能和应力分布,还会导致其他关键点的应力和温度发生改变,这使得修改活塞结构应更加谨慎。适当增加销座长度、销孔直径和火力岸厚度,减小同侧回油孔中心间距,可以改善活塞的受热,也可以降低活塞的整体应力分布。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针对高压共轨柴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喷油压力和主预喷间隔角度下,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柴油中掺混正丁醇后,滞燃期延长,预混合燃烧量增加,燃烧持续期缩短,碳烟及颗粒物排放大幅降低,其中核态微粒比例增加,微粒粒径减小,Nox排放变化不大。喷油压力由8OMPa提高至100MPa,混合燃料消光烟度明显降低,但继续提高喷油压力不但对碳烟挂放降低作用减弱,还会进一步造成NOx排放增加,同时核态微粒数量明显增加。主预喷间隔角度过小会造成主预喷燃油燃烧重叠,使碳烟排放增加,随主预喷间隔角度增加,总微粒、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明显降低,核态微粒比例增加,当主预喷间隔角度增大到20℃A后,继续增大主预喷间隔角度对碳烟排放降低作用不明显。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DF6170型双燃料发动机已通过CCS型式认可,该型发动机采用天然气进气歧管多点顺序喷射技术,采用本质安全型燃气喷射系统,配置双燃料发动机智能管理系统,并装有DOC排气后处理装置。DF6170型双燃料发动机结构紧凑,操作简便,性能良好,各项指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本文对轿车变速器齿轮的精加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加工精度、成本、设备、人员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不同档次轿车变速器齿轮的关注重点,确定具体的精加工手段,为我公司当前齿轮产品精度提升及后续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为了研究液力研磨对喷油嘴喷孔内部燃油流动特性的影响,本文基于Bosch长管法的基本原理,搭建了喷油规律测试平台。基于该测试平台,测量了采用不同液力研磨时间的三支喷油嘴在不同喷射条件下的喷油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嘴内外压差平方根的增大,三支喷油嘴的内部燃油流动都会逐渐由非空穴流动状态转化为空穴流动状态。结合三支喷油嘴的液力研磨时间的差异,据此分析了液力研磨对喷孔内部燃油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力研磨能够抑制喷孔内空穴的产生,并能提高喷油嘴的流量系数,但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研磨对流量系数的改善作用会逐渐减弱。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采用EFS喷油规律测试仪,针对高压共轨喷油器,进行了不同喷油压力、不同喷油控制脉宽条件下的喷油量和喷油规律的测量试验,对比研究了等油量条件下所需的喷油控制脉宽随喷油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等油量条件下不同喷油压力所对应的喷油规律。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等喷油量条件下,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加,喷油持续期非线性减小,且减小的速率逐渐变慢;随着喷油压力增加,喷油速率曲线初始上升的速率增加,所达到的准稳态阶段最大喷油速率增大,后期喷油速率曲线下降的速率也增加,喷油规律曲线形状由梯形变为近似矩形。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热力学单缸机的机油早燃倾向快速检测方法。在热力学单缸机内,采用微量机油缸内直喷的方式研究机油和汽油成分对发动机缸内燃烧的影响,研究对象包括机油基础油、不同种类的机油添加剂以及不同汽油。试验结果表明,向燃烧室内直接喷射机油基础油即能够诱发早燃,进而引起超级爆震,而机油添加剂成分则对早燃时刻有着重要影响。试验中采用的Ca基和Na基添加剂能够促进早燃,使可燃混合气着火时刻提前:而Zn基和Mo基添加剂则能够抑制早燃。在机油喷射诱发早燃的过程中,采用芳烃含量较高的汽油作为燃油,可燃混合气的着火时刻相对较为提前。为了能够对热力学单缸机内机油诱发早燃的现象做出科学解释,针对机油液滴自燃过程在可视化快速压缩机内进行了试验研究。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单机油液滴自燃、引燃可燃混合气的过程,与火花点火的效果接近。而随着压缩终点压力提高,机油液滴的着火延迟时间明显缩短。本研究为抑制超级爆震的工程解决方案提供了依据。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本文针对气缸盖疲劳寿命的研究,基于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气缸盖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提出了判断多轴加载的方法:设计了结构模拟件,根据结构模拟件低循环疲劳试验并结合有限元仿真得到适用于铸铝气缸盖的疲劳寿命模型。通过对气缸盖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寿命预测方法,为气缸盖抗疲劳设计和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简要介绍了采用压电式无损检测方法在高压油管近喷油器端测量油管压力的原理,以及灵敏系数和压力基线的标定方法。在燃油试验台上,利用传统的开孔式检测法和压电式无损检测法同时对高压油管的压力进行了测量,并从相位、幅值以及周期性稳定性等方面对两种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证明了 压电式无损检测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