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仕英

女,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学习/工作经历

2000.09-2004.09 昆明理工大学金工程专业学习(大学)
2004.09-2006.12 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
2007.05-2010.06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2010.06-2013.02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材料开发组组长
2013.02-2015.07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工作
2015.07-2020.05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产品开发中心主任(2011.09-2020.12)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
2020.05-2020.09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技术研究院产品开发中心主任
2020.09-2021.09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21.09-2023.07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贵研催化剂(东营)有限公司综合开发部部长
2023.07-2023.09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贵研催化剂(东营)有限公司综合开发部部长
2023.09-今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贵研催化剂(东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研究领域和兴趣

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业绩

常仕英,女,汉族,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导,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副主任委员等。该同志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研究成果通过202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初评。曾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特殊津贴、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昆明市“春城人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云南省青年五四集体奖章、云南省“最美云岭国企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该同志从事我国机动车催化剂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作17年,一直拼搏在技术创新一线。作为我国柴油车后处理催化剂行业第一批研发工程师,面临我国柴油车后处理行业起步晚、产品技术缺乏、研发平台薄弱、应用市场不成熟等现状,勇挑重担、啃硬骨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工业强基、国家863课题等近20项国家级省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突破我国柴油车NOx排放控制SCR NOx 治理催化剂“技术空白”。2012年后,我国柴油车排放法规高速推进,10年内,跨越了国四、国五、国六三个阶段的排放法规升级。面临法规的快速变化,带领团队紧咬市场需求,攻克各阶段产品关键技术问题。国六阶段面对全球最“严”国六排放法规,在国外公司专利技术封锁、市场垄断的困难局面下,带领团队历经两年,突破国六核心材料上千条国外专利族群的封锁,找到了技术突破路径,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金属分子筛催化剂技术,并快速建立了自有技术路线,全面攻克核心材料、核心工艺、核心产品,解决我国柴油车后处理行业的“卡脖子”问题,扭转了我国催化剂产业的被动局面,成为行业表率,增强了我国柴油机行业的话语权、议价权和国产化自信。近年来,积极主导“产业链协同创新”一体化研发模式,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与国内发动机排头兵企业形成研发共同体、战略合作研发体等多个联合创新团队,通过上下游紧密联动,快速突破机动车排放控制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协同高效创新和行业技术共同进步。
在成果转化方面,常仕英同志积极开展研发成果转化,累计完成30余项成果转化,在潍柴、玉柴、云内等国内发动机“头部”企业实现批量应用,市场份额占自主品牌第一,助推多个企业实现催化剂国产化“零”突破,累计为我国各大柴油机企配套实现催化剂1000余万升,配套60余万辆柴油车,成果荣获多项科技奖励,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近五年成果累计创效超过20亿元,对实现中国汽车催化剂产业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发挥了重要价值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常仕英同志作为机动车催化剂领域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和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工业催化硕导,构建了国内知名的高层次高水平研发人才梯队和技术创新平台,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和专业技术人才50余名,建立了“昆明市柴油车尾气催化治理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发展了“云南省贵金属催化技术创新团队”等,团队被授予国内本领域研发排头兵,荣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最美云岭国企人”等集体荣誉,成为我国机动车催化技术高层次研发人才高地、本领域技术专家智囊聚力点,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驱动赋能我国汽车催化剂产业高质量发展。

代表成果

一、论文代表
[1]ShiyingChang,GavinHao,jiangliMa,JianhongYi.TheeffectoftexturalPropertiesofCeO2-SiO2mixedoxidesonNH3-SCOactivityofPt/CeO2-SiO2catalyst.AppliedCatalysisA:General,2020:117775:1-11.[2]ShiyingChang,YunfengHuang,DongxiaYang,YunkunZhao,JianhongYi.BehavioursofV2O5-WO3-TiO2SCRCatalystafterThermalAging.AsianJournalofChemistry,2014,26(11):3144-3146.
[3]赖慧龙,于飞,杨冬霞,马江丽,殷雪梅,朱敬芳,汪朝强,常仕英.铜基分子筛SCR催化剂活性及NH3存储特性.内燃机学报,2020,38(4):334-341
[4]于飞,赖慧龙,郭律,李顺红,陈飞,马江丽,杨冬霞,常仕英.钒基催化剂NH3-SCR低温反应特性研究.内燃机学报,2019
二、标准代表
[1]常仕英、李伟、冯曦等.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技术要求第1部分: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标准号:T/CAEPI12.1-2017
[2]杨冬霞,常仕英,高兰等.柴油车排气净化氧化催化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号:GB/T29914-2013
[3]张玉雪,黄卫强,常仕英等,燃气重型车用排气净化催化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号:GB/T-34496-2017
三、发明专利代表
[1]马江丽,常仕英,杨冬霞等一种多金属-CHA型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316394.7,授权日:2020.07.06
[2]殷雪梅,常仕英,于飞,朱敬芳,陈家林,贺小昆,赵云昆,沈美庆,王意宝,张瑜,一种低温高效氨氧化催化材料和负载型催化剂.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号:202010316061.4,授权日:2020.07.08
[3]汪朝强,朱敬芳,常仕英,于飞,贺小昆,杨冬霞,马江丽,赖慧龙,殷雪梅,冯丰,一种可替代DOC+CDPF系统的新型柴油机催化剂.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号,申请日:2019.04.30
四、主要获奖情况
[1]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高效高可靠性柴油机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
[2]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性能长寿命高速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9年
[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效低排放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8
五、主要人才奖励
[1]云南内特殊津贴获得者,2023年
[2]昆明市产业领军人才,2022年
[3]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015年
[4]昆明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5年
[5]昆明市“昆明市柴油车尾气催化治理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领衔人,2018年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