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内燃机碳中和与排放控制
    基于CONVERGE搭建二冲程自由活塞发动机气口-气门式直流扫气系统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换气过程仿真模型,以提高换气性能为目的,针对扫气口结构、排气门正时等关键因素对换气过程不同阶段、缸内流动和废气分布、扫气效率、充气效率等换气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进行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气口切角合理组织扫气气流涡旋运动能够有效改善扫气过程废气轴向分层分布,显著提高扫气效率;通过采用可变非对称排气正时控制自由排气和过后充气阶段时间能够有效改善废气回流现象,显著提高进气量和新鲜充量捕获能力。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内燃机碳中和与排放控制
    微粒捕集器是解决柴油机微粒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利用排气热管理技术提高排温实现DPF再生是DPF应用的关键技术。以某六缸高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自主研制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该机构能够实现排气门在进气冲程二次开启,即在进气过程实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实现内部EGR功能。通过柴油机试验台架深入研究了内部EGR对柴油机中等负荷下排气热管理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能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含氧高温废气回流对缸内燃烧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优化匹配喷油策略等措施改善燃烧性能和降低泵气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内部EGR作用下,部分高温含氧废气回流,名义空气流量减少,在保持燃油消耗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排气温度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进一步优化,使燃烧重心前移,在放热峰值接近上止点时实现油耗率最低。在柴油机转速1200r/min、有效平均压力1.156Mpa的工况下,通过内部EGR等优化措施,名义空气流量由886kg/h降至514kg/h,降幅42%,排气温度由308℃升至512℃,温升高达204℃,基本达到了柴油机在50%负荷工况时实现DPF再生的条件;与原机节流阀方案相比,在空气流量接近相同时,燃油消耗率得到大幅度降低,最大降幅达10.15%。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内燃机碳中和与排放控制
    在柴油机怠速和小负荷工况下,排气热管理是实现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高效转化的关键技术。利用自主研制的全可变液压气门系统(FHVVS)实现了排气门开启次数可变,即常规工作模式时在排气冲程单次开启,排气热管理工作模式时在排气冲程及进气冲程两次开启。通过在一台六缸重型柴油机上进行试验,深入研究了基于排气门二次开启的热管理策略对柴油机进排气过程、燃烧稳定性、排气温度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并与采用进气节流阀的TVA策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EVRO策略能够缩小进排气压差,显著降低泵气损失,在1200r/min空载工况时的平均泵气损失压力比原机未采取热管理措施时最大降低33.7%;EVRO策略能够提高低进气流量时的燃烧稳定性,拓展柴油机的最小进气流量下限,可实现800r/min空载工况、14%最大进气流量时的稳定燃烧;EVRO策略能够大幅提高排气温度,800r/min空载工况的排气温度可以由未采取热管理措施时的114.7℃上升至225℃;EVRO策略在排气热管理中具有明显的燃油经济性优势,与相同进气流量时的TVA策略相比,在800r/min、10%负荷工况下,燃油消耗量的最大降幅为16.4%。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本文采用物理-化学半解耦的方法确定多组分柴油组分构成,通过解耦法构建精确紧凑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适用不同燃油的多组分柴油表征模型。以目标燃油的各项理化特性为目标,借助优化算法对该表征模型各组分比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多组分柴油表征模型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类型柴油的着火和燃烧特性,证明该表征模型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预测精度。以发动机热效率和氮氧化物为优化目标,以燃油理化特性为优化参数(通过调整表征模型各组分比例实现)开展优化研究,以实现两项性能指标同步提升。为了揭示各组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优化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各表征组分在缸内呈次序性先后蒸发和燃烧,其中具有较长支链的组分(正十八烷、庚基环己烷)有助于提升燃料的整体活性,利于着火和燃烧的进行。与之相反,活性较低的异构烷烃和芳香烃组分不利于着火。多环烷烃和芳香烃能够降低燃烧速度,进而恶化燃烧效率和发动机热效率。尽管七甲基壬烷和芳香烃活性均较低,导致燃料着火延迟,但七甲基壬烷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小。本研究为揭示燃油与发动机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未来高性能燃油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工具,帮助发动机实现更加清洁高效燃烧。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本文采购了国内不同牌号市售柴油、煤制油、RP-3航空煤油以及国外包括俄罗斯、泰国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的不同柴油标准市售柴油等多种燃油。基于GB19147-2016《车用柴油(Ⅵ)》规定的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燃油的详细理化特性检测,包括:宏观理化特征参数和微观组分分布。通过对比不同燃油的链烷烃、环烷烃以及芳香烃等主要碳族组成的比例,并结合馏程、十六烷值、密度等宏观理化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明确国内燃油与国外典型国家市售柴油的主要理化特性差异。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设计制造润滑与可靠性
    随着降碳浪潮,船用天然气发动机开始应用在航运业中。与传统燃油模式相比,液化天然气用作船舶燃料可以减少20%的碳排放。然而,天然气工况下的高热、干燥、爆震等特性,使得排气阀磨损失效更为常见。排气阀作为天然气发动机的关重件,其磨损情况影响整机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微动磨损,作为排气阀磨损失效的重要形式,存在隐蔽性高,危害性大的特点,然而长期被忽视,目前针对性的研究有限。近年来针对小型柴油机排气阀的研究表明,降低微动磨损可以大幅提升其使用寿命。针对大型船用天然气发动机的研究尚有待开展。基于上述背景,结合ABAQUS仿真软件与UMESHMOTION子程序所建立的排气阀-阀座磨损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综合考虑了配气机构动力学与热力学的影响,对排气阀微动磨损现象展开了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首先,基于弹性变形理论,确定了接触表面的接触压力和相对滑移距离;然后,结合适用于有限元模型的微动磨损理论模型,计算论文接触结点的磨损深度,并与已发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探索了微动磨损的分布规律,讨论了温度场和接触参数对微动磨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阀-阀座接触面处于部分滑移状态,同时存在黏着区和滑移区,符合微动磨损的表现形式。接触参数对气阀-阀座系统磨损存在显著影响,接触面压力较小时,磨损现象不明显。更高的温度会导致气阀产生更大的变形,磨损情况也更加严重,在发生滑移的区域内,磨损深度随半径的增加而减少。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激波管相较其它基础燃烧反应器,能够在较宽的热力学边界内实现对基础燃烧特性的探究。为了模拟内燃机工作环境参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激波管的光学视窗定位方法。首先,基于激波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激波管中的诊断时间计算模型。其次,通过对激波管内部工况的等效转化,提出了平衡试验压力和光学视窗位置的定位方法,并通过激波管中的压力-时间历程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展示了该方法在不同激波管中用于定位单/多个光学视窗位置的多功能性。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光学视窗位置及大小,所提出的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增强激波管的试验压力,从而复现了内燃机的工作环境参数。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燃料电池与储能
    流场结构优化是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有效手段,而大尺寸流场板的优化对仿真的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该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结构的大尺寸流场板优化方法,并对比了不同的特征结构提取方式。利用该方法,在波浪平行流场上设计了一种具有流道局部挡块结构的优化流场,并分析了挡块的位置、间隔和排布方式对流场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流场的关键信息和物理场分布,得出了最佳的流道挡块的添加方式。结果表明,特征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尺寸流场板的传质规律,并显著提高流场仿真和优化的效率;在波浪平行流场中,将挡块添加在波浪的平直段、错位相邻并且非等距的布置在流道中能够带来更好的分布均匀性和电池性能;优化后的波浪平行流场较未添加挡块的流场,电池的净功率提高9.26%。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高效清洁燃烧
    “双碳”背景下,氨作为无碳燃料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定容可视化实验平台上采用背光法和纹影法,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液氨喷雾宏观特性的影响,论证了光流算法在液氨喷雾速度场定性分析上的适用性,分析了高温高压下的液氨、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在喷雾特性上的区别,并通过三维仿真方法解析高温高压下液氨、柴油喷雾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提高环境压力会抑制喷雾扩散过程,液氨喷雾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环境温度升高,液相喷雾明显缩短,当环境温度为700K时,液氨的气相喷雾面积占总喷雾面积的比例可以达到96%。高温高压下,氨的液相喷雾面积明显小于柴油和PODEn,液相贯穿距相较于柴油的液相贯穿距能缩短近60%以上,氨的气相喷雾贯穿距相较柴油也会更小,但气相喷雾面积大于柴油。仿真结果发现,高温高压工况下氨的液相前端处存在一个低温区,该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达400K左右。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 内燃机碳中和与排放控制
    基于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选取4个品牌共80台典型国六车用重型柴油机的运行、排放监控数据,基于排气温度建立了DPF再生状态识别算法,研究了DPF工作和再生状态的压差、温度特征及对NOx排放和油耗的影响,还探索了健康和故障DPF在压差、温度特征差异及对排放及油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远程在线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国六车用重型柴油机不同工况下整机和DPF运行特征进行动态跟踪;DPF再生状态下,DPF上下游压差显著上升,随着负荷降低柴油机油耗增加趋势明显扩大,整机NOx排放水平显著提高,高NOx排放事件主要发生在再生状态下;DPF再生后,由于高温对DPF和SCR载体涂层表面颗粒物的清除作用,DPF上下游压差明显下降、NOx转化率显著上升;DPF压差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发动机样本,由于DPF和SCR载体涂层表面颗粒物清除困难,其油耗、NOx排放水平均明显高于DPF正常工作的发动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再生阶段燃油后喷射和SCR系统尿素喷射系统控制策略以及低硫燃料加注监管是未来进一步降低车用重型柴油机排放水平的关键。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