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使用TU5 JP4汽油发动机作为试验机,进行了汽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能试验研究,机油温度150℃,全速全负荷工况下运行,对发动机油元素含量、机油消耗、运动黏度增长、活塞沉积物和环黏结等情况进行评价。试验表明,TU5发动机台架方法对汽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价较为苛刻,运动黏度增长明显;Zn、P等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机油蒸发损失较大;机油耗与运动黏度增长具有明显相关性。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柴油机的水温过高直接影响到整机的性能。本文在某新型柴油机作为研究基础,在完成发动机1000小时耐久后,配套发电机组试验过程中,发现冷却水温过高。通过试验对比的方式,找出冷却水温过高的原因,针对主要因素的优化处理,使冷却能力得到提升,机组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工况。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以中国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柴油机6CS21为研究对象,设计两级增压系统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与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6CS21采用两级增压技术可以使功率密度提升14%且可同时提高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试验加权燃油消耗率比原机降低高达12g/kW·h,试验NOx排放降低幅度为12%。两级增压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6CS21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并有利于降低柴油机热负荷,两级增压使6CS21柴油机性能得到全面提升,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基于一台1.2L排量的增压汽油机,根据不同的活塞冷却喷嘴布置方案,对活塞冷却喷嘴打靶目标的不同,对活塞的温度场和发动机NVH进行分析。进行的实时温度场试验和NVH试验表明:传统的活塞冷却喷嘴打靶目标为活塞底部对活塞头部的冷却效果更有利:喷嘴的打靶目标为缸孔时同样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同时能有效的降低活塞销孔的温度,降低发动机NVH。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为了某型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优化,利用AVL-Boost软件对其建立一维工作过程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性能预测和优化、进气和排气总管的几何尺寸、气阀正时的最终定义、燃烧参数的确定、涡轮增压器的最终选型、点火正时策略和排放策略,从而为下一步详细设计阶段的结构设计和布局提供理论支持。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简要介绍玉柴YC6A-46国IV柴油机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参数,重点介绍该发动机匹配东风8X4自卸车,在基本型风扇、空压机、转向泵等布置无法满足整车要求时,所做的专用化设计。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电容具有储能功能,能够利用其静电容量对突变瞬时功率进行补偿。超级电容更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突出优点。孤岛运行的内燃发电机组电站,由于容量有限,动态响应较差,气体发动机尤甚。钻井作业时,负载变化剧烈,对电站冲击较大。并联一定容量的电容器及相应电路,可改善气机发电电站的动态响应特性,减小电站冗余设计容量,为清洁能源替代传统油机市场提供一种性能改善提高的方案。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应用三维CFD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增压汽油机进气道滚流结构及挤气形式对燃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缸内湍动能分布及缸内燃烧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提高进气道的滚流比能够显著提高低速工况缸内湍动能强度,缩短燃烧滞燃期,加快燃烧速度,但优化后进气道的滚流增强作用由于进气歧管弯曲效应的影响随着转速增加而降低;进气侧水平挤气加排气侧倾斜挤气的不对称挤气形式相对原机的对称倾斜有利利于提高缸内湍动能强度及改善湍动能的分布,但改善程度随转速增加而降低。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发动机缸体结构中存在许多孔内圆弧槽,例如贯通油孔的油槽、轴瓦定位唇的定位槽、止推片定位圆弧槽等。本文通过对在不同设备、不同刀具下加工方法的研究比较,得出中大型发动机缸体中圆弧槽采用龙门加工中心配角度附件头和三面刃铣刀加工、中小型发动机缸体中圆弧槽采用卧式加工中心用立铣刀插补铣加工、发动机缸体中靠近端面的圆弧槽采用卧式加工中心用三面刃铣刀加工的方法。
    查看
  • 论文全文 - 2016年会议 未指定分类
    本文以 LJ465Q 汽油机进气道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该发动机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利用 UG 软件对该进气道进行实体建模,通过气道稳流试验对模拟计算提供边界条件。利用 AVL-FIRE 软件 进行进气道-进气门-气缸流动的稳流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进气门倒角在不同气门升程下 对缸内流场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门倒角 30°时对比气门倒角为 20°,45°,60°在不同 气门升程下流量系数值呈现最优值,该角度可作为改善进气道流量系数的最佳方案
    查看